“沈华文”朋友:
您好!您的来信乙权同志很重视,责成我镇认真研究解决,现将您反映的问题回复如下。
一、城北村三组彝族同胞基本情况
城北村三组彝族同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其他地方盲流到城北村三组桠口上(小地名)开荒种地,后原农场乡人民政府(后并入新棉镇人民政府)为他们解决了户口,现有户籍人口6户21人,长住人口28人,适龄就学儿童17人(含长住人口)。
二、道路基本情况
彝族同胞居住的桠口上是县城边上的山上,海拔约一千多米,有一条机耕道(未硬化)是从县城经城北村一组至城北泓渡寺止(约1公里),从泓渡寺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约2公里,原有一条仅能供摩托车通行的生产生活便道,2017年,新棉镇人民政府争取资金2.1万元,加宽扩建成机耕道。2018年,被雨水冲毁后,又争取资金3万元进行了维修。现在,机动车辆均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
三、水电、通讯基本情况
彝族同胞居住的桠口上,水电、通讯三通,每户人家都安装了电视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没有问题,能满足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
四、子女就学情况
城北村三组彝族同胞子女在县城联合小学就读,同我县其他高山村组群众子女一样,就读的是寄宿制学校,每周回家一次。您信中所述“下午四时出发,经常到家时已经晚上十时了”,孩子在路上行走了6个小时,唯一的解释就是孩子贪玩,边走边玩,以至于到家时间过晚。当然,让七八岁的孩子每周奔波在上学路上,确实辛苦,但我县有些高山村组群众子女每天上学都要走更远更难走的道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每周的奔波,更能锻炼人的体魂。无论条件如何的艰苦,我们都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上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他们的生活。
改善高山村组群众生活现状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致力工作的重点,无论是搬迁还是改善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落实,当然,更需要象您一样的有志青年去改变,我们也希望您研究生毕业后能去到更偏远、更贫穷、更落后的地方,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若您还有什么疑问,或好的意见、建议,欢迎您致电我镇咨询、反映,联系电话:0835-8859333。
新棉镇人民政府
2019年1月10日